中国石油下次调价窗口-中石油油价调整听证会

tamoadmin 2024-08-26

1.通过调整电价、水价的平衡,体现什么经济学道理?

2.花生米还有涨价的可能性吗

3.中国国内十大时事要闻

4.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什么欧美等国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

5.哪位经济学专家给我分析分析,油价居高不下和现阶段通货膨胀有多大的关系?

通过调整电价、水价的平衡,体现什么经济学道理?

中国石油下次调价窗口-中石油油价调整听证会

近期能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   推进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配置效率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价格形成机制”,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性产品价格改革”。今年上半年,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价格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污水处理收费和水费征收制度普遍建立,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全面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逐步施行,反映我国水稀缺状况、水处理和污水治理成本的水价体系基本形成,对于促进水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费等仍然存在征收标准偏低、征收范围偏窄等问题,不利于促进的节约使用。  今年以来,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和银川等城市相继调整了水价,沈阳、西宁等城市已召开听证会,准备调整水价。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调价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有的是为了缓解供水企业生产经营亏损,有的则是为筹集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这些措施是符合改革方向的,有利于促进的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截至2008年底,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终端平均水价(包含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水费等)分别为每吨2.35元和3.19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2.4%和17.2%。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污水处理费实际收取标准分别为每吨0.70元和1.0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9.6%和38.9%,污水处理费标准的调整幅度明显超过终端水价调整幅度。  为确保水价改革稳妥实施,近日,我委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当前水价调整要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水价矛盾积累较大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分步到位。严格履行成本监审和听证程序,切实加强对供水定价成本的审核,促使供水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自我约束,抑制不合理的成本支出,提高水价决策的透明度。同时,进一步简化水价分类,实现工商业用水同价;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做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根据水价调整的影响,对低收入家庭因地制宜地取提高低保标准、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二、继续深化电价改革  电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制定。按照这一改革目标,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推进上网电价、销售电价等方面的价格改革。  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为规范风电价格管理,下发《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按照风能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区,并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一方面,通过事先公布标杆电价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明确的投资预期,鼓励开发优质,限制开发劣质,有利于促进风电开发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风电企业不断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今年3月份,明确放开20%的售电市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的大型工业用户,允许其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6月份,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电价改革,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电力用户选择权,促进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  三是清理整顿优惠电价。针对部分省份自行出台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不利于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情况,报经院批准,我委与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各地凡是以发、用电企业双边交易等名义,擅自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或用电企业销售电价,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措施的进行全面清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将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继续深化电价改革。指导各地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研究制定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完善生物质发电价格机制;抓紧研究下发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指导办法,减少交叉补贴;进一步规范电能交易价格管理办法。  三、认真落实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  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今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国家有升有降地调整了成品油价格,其中3次有控制地提高了成品油价格,2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对调动炼油企业积极性,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石油缺乏,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国内石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净进口2亿吨左右,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的51.3%,而且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还在逐年上升。如果不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国内石油价格关系,就难以有效地利用国际石油,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势必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石油消耗过多,浪费现象突出。大排量车辆有增无减,交通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石油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些人总是拿我国油价与美国相比。我国国情客观上要求成品油不能像美国一样实行低税负和低价格的政策,如果我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难以满足我国石油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尽早引导石油合理消费,通过适当合理的价格,促进石油节约和节能减排,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下,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工作也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关制度、办法也需要不断完善。但这是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用继续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决执行经院批准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贡献。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并适度控制成品油价格。

花生米还有涨价的可能性吗

发改委没有上调成品油价格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为避免增加群众负担,近期各地水价、液化气价格上涨已使居民生活费用支出增长,而且水价花生上涨已引起公众普遍质疑,由此引发花生油对于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如石化行业利润来源花生争议,若此时大幅提高成品油价格,必然引发更大争议。

其次,国家发改委也考虑花生油企业花生承受能力,当前经济复苏花生基础尚不稳固,对于成品油花生需求还未现确定性增长。7月份,国内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库存环比上升7.5%,这已经花生米连续第三个月走高,而成品油销售也出现下滑,降幅达到10.5%,其中汽油销售下降6.2%,柴油降12%,柴油销量如此大花生降幅也表明工业对成品油需求花生低迷。当前工业各行业盈利虽有所好转,但仍处于弱态,成品油价格上调必然给复苏中花生各工业行业带来成本压力。

再次,发改委可能考虑石化企业盈利花生好转。中石化近期公布花生中期报告显示,中石化得益于新花生成品油定价机制,上半年净利润在增长3倍以上,成品油价格本次不上调,预计石化企业仍能保持较好花生盈利。

不过,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国家发改委推迟调价还带有抑制投机花生目花生。他说:“国家发改委推迟调价,使调价花生确切时间变得不确定,这样花生话,那些投机者花生成本和风险就会加大,对投机将花生米一个打击。”

值得一提花生花生米,国家发改委发布花生《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可相应调整”意味着,可调也可不调。同时,关于成品油调价,国家发改委曾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决执行经院批准花生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花生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并适度控制成品油价格。“适时调整并适度调控”意味着,成品油调价花生时间可能会推迟,幅度也可能会有所控制。

“从国际油价花生走势来看,国内成品油价上调恐怕很难避免,近期都存在调价花生可能。不过,国家发改委届时很可能会在上调幅度上打一点折扣,从而减少国内油价上调带来花生冲击。”林伯强说。

民众对通胀还有担忧

当前民众与官方和主流学者对物价走势花生判断正在发生分歧。官方和一部分学者发出花生声音认为,我国目前还处在通货紧缩时期,一时半会儿不会出现严重花生通货膨胀,但花生米民众从日常买卖中发现:粮食涨价花生油、猪肉涨价花生油、蔬菜涨价花生油、自来水涨价花生油、汽油也要涨价,这怎么不说明通货膨胀就要来花生油?既然2004年能因为粮食涨价导致一轮通货膨胀,2007年又能因为猪肉涨价导致另一轮通货膨胀,现在粮食猪肉都在涨价,公共产品、居住价格也在上涨,怎么就不可能导致新花生一轮涨价潮呢?

今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已经连续7个月上涨,7月份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花生油5.1%;猪肉价格已经连续9周上涨,累计涨幅达到15.8%;鸡蛋价格也连续5周上涨,累计涨幅6.2%。而且受猪肉、鸡蛋近期快速上涨花生影响,牛羊肉、生鲜乳、饲料价格也均有所上涨,这反过来又拉高花生油粮价。

不仅如此,受天气变化花生影响,蔬菜价格也在涨。北京最大花生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信息中心提供花生数据显示:受南方洪涝灾害和北方旱情花生共同影响,京城花生蔬菜价格出现花生油较为明显花生上涨。2009年8月1日新发地蔬菜加权平均价格为1.83元/公斤,到17日涨至1.元/公斤,24日为2.11元/公斤;而去年同期花生蔬菜加权平均价格则分别为1.28元/公斤,1.34元/公斤和1.58元/公斤。

新发地市场统计部工作人员刘僧会表示,虽然夏季蔬菜花生价格继续上涨花生可能性不花生米太大,但花生米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回落。

而且目前还要观察,异常气候对粮食产量会否造成影响。8月15日,农业部已经启动农业抗旱应急响应。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指出,秋粮花生米全年粮食花生大头,占全年粮食产量花生70%以上。受旱灾影响较为严重花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又花生米秋粮花生主产区,秋粮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花生30%左右。当前严重旱情发生在玉米、大豆主产区和产量形成花生关键时期,对秋粮生产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农业抗旱任务十分艰巨。综合来看,当前粮食价格面临着上涨花生压力。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7月份CPI非食品分项来看,居住、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三大子项花生环比迅速反弹。其中,交通和通信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至0.5%,为连续第6个月环比反弹;居住类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至0.3%,为连续7个月环比反弹;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0.6%,为三个月来首次转正。烟酒及用品环比自2004年3月以来一直为正,受国家提高烟酒消费税影响,本月环比达到0.2%,创10个月来新高。

“如果8月份CPI见底回升,尤其花生米CPI中粮食价格稳步小幅上升,再考虑到肉类、鸡蛋8月反弹,不能排除诱发市场对未来通胀前景过度联想花生可能性。”鲁政委说。

发改委要求各地审慎出台调价方案

针对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国家发改委27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在调整实行指导价、定价花生商品和服务价格时,审慎出台调价方案,尤其要避免出现集中提价、提价幅度过大,增加群众负担花生现象。

其中,调整自来水价格花生重点花生米解决在价内足额征收污水处理费和水费问题,严格控制以补偿供水成本为由集中上调自来水价格。加强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监管,在“十一”期开展多种形式花生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优惠、减免措施,不得在国庆节前集中上调门票价格。

记者花生油解到,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举行水价上调花生听证会,其他城市正处于准备阶段,水价上调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上已经花生米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8月份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包括四川乐山、峨眉山在内花生多个景区宣布上调门票或索道价格,而贵州花生5大景区也在酝酿提价。

通知强调,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继续取有效措施,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花生苗头性问题。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调控预案,加强调运,防止出现敏感时期、重点地区、重要品种花生结构性短缺,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花生基本稳定。

国家发改委提供花生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花生米今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环比连续两个月出现双上涨。

此外,8月份以来,食品价格逐步企稳回升。截至本周,农业部公布花生农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2.5%,商务部公布花生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上涨2.1%。

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花生数据也显示,上周,36个大中城市集市、超市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与前一周相比上涨1.12%。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蔬菜品种综合平均批发价比8月12日上涨4.30%。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26日表示,今年6、7月份花生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同比负增长,从这个指标来看,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通胀问题,但花生米大量花生信贷投放可能会使中国面临长期花生通胀压力。

一些机构近日预测,7月份1.8%花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幅可能花生米本轮物价回落花生“拐点”。中金公司发布花生研究报告认为,尽管7月物价回落幅度加剧,但此后数月通缩压力将逐步减轻,到11月CPI涨幅有望同比转正。

发改委花生通知指出,各地在制定价格调整方案时,要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价格优惠;价格调整幅度较大花生,要配套制定补贴方案。已经建立价格调节基金花生地方,要结合价格调整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性生活补贴。(

中国国内十大时事要闻

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10月22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70年前,中国***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新华社评出2006年国际十大新闻(按发生时间为序)

二、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四、黎以武装冲突造成灾难

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士兵为由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对抗,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五、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

7月14日,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受伊朗核问题等影响,一度创下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全球原油库存增加,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缓解,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削减原油产量,以阻止油价持续大幅下跌。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油价回落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六、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不再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列为太阳系行星,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由传统的9颗减为8颗。按照大会表决通过的行星新定义,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天体。

七、安倍执政后迅速访华

9月26日,当选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10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安倍成功访华,中日两国***就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达成广泛共识。中日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八、核不扩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取制裁措施。这一年中,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的核和弹道导弹项目实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绝执行这一决议。

九、联合国产生新一任秘书长

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并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激烈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尘埃落定。接替现任秘书长安南的潘基文将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07年两会召开

政协2007年3月3日至3月13日,人大2007年3月5日至3月15日

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贫富差距

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住房

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建设节约型社会

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教育乱收费

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十一五"规划纲要

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幸福指数

7.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 设立小额法庭建议好

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议案大户”感叹好代表难当

1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地方支持不是高招指标倾斜理由

1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民监督员应根据监督的案件数确定任期

1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刑法》对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适用转化型抢劫的规定打击过重

1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拨"择校费"用于教育扶贫1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莫让听证会成“涨价会”1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均GDP翻一番,新增就业

1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在两会上发表重要

17.〔聚焦两会 关注两会〕-李同性婚姻立法提案再受挫 被称太超前

1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政协委员建议每月应休个“小黄金周”

1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甘肃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女职工55周岁再退休2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委员建议公务员道德立法 对公务员体重进行限制2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妇联建议遏制选美泛滥 提议规范选美比赛

2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委员剖析“看病贵”:人均年医疗费26年涨30多倍23.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人大代表建议全国统考公务员2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广东代表纳网友建议提议高考录取线应全国统一2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代表委员叩问城乡同命不同价 统一死亡赔偿标准26.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关注女性健康首先从关注女童开始

27.聚焦两会、关注两会—— 代表委员热议发展农村教育关心农民工子女

28.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周旭代表建议立法打造29.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王建伦委员希望出台方案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

30.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

31.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一黑二斜三苦四丑”——代表委员给“教育不公”画像32.[聚焦两会、关注两会]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

33. [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中国制造”期盼更多“蓝领”

34.[聚焦两会、关注两会]——用“八荣八耻”教育年轻一代

35.[聚焦两会、关注两会]——一场交响乐票价=教授月工资1/10

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什么欧美等国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

什么叫市场经济呢?大概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个别利益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像是“盲人摸象”,都只触及一个局部,都没有总体的概括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经济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的价格贵一毛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定前提。这个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 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在天安门阅兵那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上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大家知道,任何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或者说,稀缺的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了竞争的问题。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票贩子”倒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我们还可以用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将立刻兴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稀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 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应当涨得更多。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配置。提高有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市场经济下制度与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共同约定。

我们知道,有了竞争,就必然引起另一件事,那就是秩序。近年来媒体上经常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了,竞争普遍化了,人们才需要考虑和关注秩序。

要有秩序就得讲求规则。没有规则就乱套了。那就不是竞争,而是战争了。战争也没离开规则。战争的目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有两种,一是通过践踏规则掠夺,二是通过强制手段重建规则。

规则、秩序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我们说到过,制度安排就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那什么是市场经济秩序呢?由此而来,市场经济秩序就是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顺畅运行的社会共同约定。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秩序,或者说各种社会约定是人们在万千次交易、竞争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交易的实践中逐步懂得,建立秩序是有利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的。约束所有的人,也保护所有的人。最初的秩序、规则可能是自发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发的秩序、规则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了经过特定程序,由专门的社会管理部门制定、颁布的规则和规则约束下的秩序。社会共同约定是市场经济秩序。把这种约定上升为法律、法规、交易规则、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道德准则等就是规则、制度。

人们对竞争经常有善恶褒贬的说法,但对秩序、规则本身则一般没有。不会有人说我们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则。但是对规则的认定则有很大的不同。

依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化的社会共同约定,或者说社会共同行为规范,应当包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三个基本方面。常识可以理解,完善、顺畅的交通秩序一定包括“行人车辆靠右走”、“非机动车不可以在机动车道行使”和“违规要受到惩罚”三个组成部分。维护交通秩序的“硬件”设施、交通秩序的具体组织与维护者等都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这三方面基本约定的延伸。如果秩序出现混乱,一定是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漏洞。市场经济秩序及维护这个秩序的规则也同样如此。

现在人们在讨论秩序、规则时喜欢说“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这三项的确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础。但怎么样才算公正、公平?大家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

在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地方、行业、企业用种种形式搞垄断价,地区封锁的事。垄断价肯定是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但搞垄断价的人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什么理由呢?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话听起来理直气壮。你消费者不过是个私人,为了国家、公家、国有资产的利益吃点亏还不是应当的么?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市场经济有个最基本的规律,叫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任何道德、法律或行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的原则扭曲,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紊乱。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就是,市场交易规则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经济强制。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是两个完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他们之间不应当存在一方利益优先于另一方的特权。认为企业、供有者、一方是公,是公有利益;消费者是私,是私人利益,认为不能让公有利益吃亏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是把不同的经济关系,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关系偷梁换柱地换到了供给与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在厂商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公与私的关系,消费者不论面对国有、集体、个体或外资企业,都是等价交换的过程,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没有义务为任何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承担责任,没有义务为的税费增收承担责任。

把生产与消费区别为姓“公”和姓“私”的观念其实是在所有制关系上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消费领域中的延续。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会出现混乱?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以及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形成的市场规则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我国的消费理论、消费政策也要拨乱反正,而且要从深层次拨乱反正。

有必要强调指出,消费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在合法的消费过程中支出货币以换取消费资料,这是市场经济下正常合理的经济行为。消费者在这个经济行为中丝毫也没有占公共利益的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公有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毫不搭界。不仅如此,在当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推进的恰恰是消费的“私人化”进程。例如公车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可以而且应当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私人化”代表着对客观规律的顺应,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

别以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是个小事。消费者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在经济体制下,我们有“消费者”这个概念吗?没有。那时只有劳动者、创造者、贡献者的概念。人们认为消费是恶,生产、贡献是善,尽可能少地从社会索取,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贡献,才是必要的、崇高的。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有生产就有消费,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发展到今天,消费已经不再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的环节,而是关键的、第一位的环节。创造出需求,才有生产发展的余地;创造不出需求,生产就会停滞、萎缩.经济就无法增长。改革发展到这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前改革进程中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想,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大于求的失衡。过去几年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政策代价去启动内需。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目前这个余额已经达到10万亿元。这说明,人们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老百姓有这个消费能力。人们为什么不消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市场规则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当老百姓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他的利益总是受到侵害,你说他会愿意打开钱袋子吗?我们的消费者是理性的,是聪明的。他们不会因为市场规则的偏移而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去选择那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我们可以这样说,善待和尊重消费者,维护消费者利益就是扩大内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最重要举措。

市场秩序、市场规则不是哪个国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随着分工和交换范围的扩大,这种社会约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质上就是在加入一个世界公认的规则、秩序。WTO的核心问题是在“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一系列协定,即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不能或只能尽可能少的设置障碍。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无法加入国际竞争中去,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稳定的分工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企业和外来竞争者之间将处于面对面的竞争格局,面对质量、价格、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诸多因素的较量。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在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交易规则的挑战。举个例子说,我们维护消费者权益就得按照国际标准,而不是按传统思维下的“中国国情”来说话。我们的出口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或者进口国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受到抵制。

目前我国的水果生产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品种、成本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农残”问题。农药残留在水果表皮及其深处,洗都洗不掉。制成果汁都去不掉。这个“农残”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有国际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市场规则,也是当前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工具,叫做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消费者保护壁垒等。

不仅在国际市场如此。在国内市场上也得遵守国际共同的“游戏”规则。例如,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标准低于国际标准,那么消费者就会买外国企业的东西。中国企业就不可能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企业能否承受得了国际标准。为什么承受不了呢?为什么只能由中国的消费者承受较低的权益保护标准,不能由企业承受较高的国际竞争标准呢?一方面,不是你想不想承受。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是回避不了的。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比危机更能促进进化、进步和群体素质提高的了。事情逼到那一步,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只会做得更好,不会做得更坏。

要想建立规范的秩序,就得解决“不遵守秩序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有法。法律就是专管“不能干什么”的。为什么人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因为离开法制,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则寸步难行。

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我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有个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两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两方面中,、执法机构腐败及“猫鼠串通”等体制内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两方面中,依托行力的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等非市场机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真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说明的只是表层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尽管仍不健全,但禁止和惩处故意危害人民健康与社会安全行为的法律还是明确具备的。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毒大米”、“‘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关键是为什么有法不依。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秩序出现普遍性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或法制、道德操守低下。在任何制度背景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铤而走险或缺乏遵守共同行为准则意识的人总是存在的。所有的经济学说都有一个共同定,即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不论社会具有怎样的公开约定,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当人们发现,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定会趋于紊乱。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譬如制售货可以骗钱且不受惩戒,或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时。这一点从常识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普遍性的“有法不依”?因为维护制度的人或机构本身也在从破坏制度中捞取“好处”。可以断言,凡是违规、违法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地方,一定有执法者与违法者的串通,一定有执法者从违法行为的存在中获取利益。

这期“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要讲第三个问题:开拓信用的制度基础是财富归属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有时候需要先交钱后付货,有时候需要先付货后收钱。交换这个过程在时间被分割开了。还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有时候做生意时自己的资金不够,可以和亲戚朋友借。在进一步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借”还可以由一个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当成个生意来做。于是就有了银行。由此,就发展起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经济。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比如说人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债市。企业发债,投资者买企业债。在这个借贷关系中,双方谁也不认识谁。那债权人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钱让债务人拿去用呢?因为有信用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用原来也是一种。利用信用,可以放大实际的规模,可以大大提高的利用效率,可以动员更多的闲置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动用信用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伴随着信用的利用、优化配置和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宝钢最开始就是借钱盖的。债权融资在我国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都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借钱就是动用信用。但是当时动用的主要是和财政的信用。此后,我们不仅懂得了动用信用,而且这个信用的涉及领域和范围还越来越扩大。

在90年代后期,我们有以增发国债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这个历史过程表明,信用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大家对国债这个信用形式的投资品种已经很熟悉了。最开始发行国库券时,各单位是摊派的,不买都不成,从你工资里扣。现在买国库券要排队。由于国库券具有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等特点,现在这种信用品种已经为社普遍认同。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的信用动用得比较充分了。不是没有余地。还有余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两会”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对持续增发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媒体,也对这个问题有各种看法。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国债规模占GDP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继续动用财政还有余地。但这个信用即便有余地,也要慎用。因为财政的信用也是有限的,这个信用应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在经营性资产的扩张上。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等,也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调整社会公平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一方面,的信用动用得比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业的信用动用得比较过度了。正因为企业的信用动用得过度了,才有了人们所说的“三角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诸多的社会现象;才有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但与信用、企业信用相对照,我国十三亿人口的个人信用则几乎处在空白状态下。而个人信用恰好是我们国家一个巨大的宝库。

有人说中国现在信用缺失。这个看法不对。信用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注重信用的话俯拾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强调信用的重要。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用呢?中国怎么会是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呢?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经济秩序存在着混乱,我们上面提到了。再一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下开拓信用的方式尚远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这个认识很片面。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股市,另一个是债市。一年期以上的债市也是资本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债市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市。在过去七年中,发达国家债市的融资规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们国家,债市小得可怜,和股市的规模相比明显失衡。

我国的个人信用没有被合理地动员出来,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金融体系不完善是密切联系在一块儿。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股份制银行发的各种各样的卡,数一数,没有—百种,大概五十种也有了。每一个银行自己发的卡就有很多种。如果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口袋里和抽屉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几种。但是这些卡在开拓个人信用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分割着个人信用。

定你拥有某银行的。通常都有一个可以透支的额度,当你—不小心花了7000元超过你的5000元的透支额度了,并且忘了按期归还,这可能给你惹下很烦。实际上,你的信用是不是连这7000元都不能支撑呢?远不是。可能在同一个银行,你的活期账户上还有5000元,一年期定期存单还有三万元,甚至存款还

哪位经济学专家给我分析分析,油价居高不下和现阶段通货膨胀有多大的关系?

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1、首先,原油、成品油它是一种商品,既然作为商品,那么就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这商品价值根据供需规律来上下波动这个规律。说简单点,就是供大于求,就便宜,而供小于求,就贵。目前我国的油价居高不下,其实最主要的原油还是供求关系的矛盾制约。我国从十多年前,就已经由原油出口国变为原油进口国,而这些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私家车的出现,导致了国内原油的需求进一步攀升,需求不断增长。那么相应的原油供给方面的,大家知道,石油是不可再生,而一定时期原油的产量是有限的,再加上最近中东石油主产区不断的纠纷,进一步影响到了石油的稳定生产,所以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高。最近好像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主动动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来投入市场,希望可以抑制油价攀升,但是说实话,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需求在不停的增长,看不到尽头,而供给,则早已计算出了全球石油总量,早晚要用完。所以油价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只会涨不会跌的。

2、某些地区的特殊国情,这个不便深入解释,简单说说吧,由于一些体制的原因,在某些地区,从原油到成品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特殊的利益链条,所以最终这些额外的成本,如税收、附加费、经营企业臃肿机构的人员工资等等,石油企业不会让自己赔钱,所以,最终,最终,就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转嫁到最后的消费者身上。各种附加费、中间成本过高,这在某些程度上也导致了油价的高企。

3、最后说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个宏观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国货币的总供给超过了该国合理的需求,最终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个的影响是针对于整个国家或者经济区域所有的商品,不单单是油价,首当其中将会是食品、药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所以整体上看,通货膨胀对于油价的居高不下的影响是有,但绝对不是主要的,而且影响极其有限。我们可以很简单的想到,如果仅仅因为通货膨胀一个原因,导致油价大幅上涨,那么我想那个时候肯定已经没有人去加油了,大家早就去超市排队抢购大米啦。呵呵

如还有不理解的可以追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