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石油价格下跌-俄国石油价格下跌原因

tamoadmin 2024-10-09

1.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如何?以及社会的次序如何?比如犯罪的情况?等

2.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3.国际油价触及天花板,石油市场为何如此动荡?

4.沙特与俄国谈崩,引发石油战,为何有人说对中国不全是利好?

5.求解 为什么苏联的粮食问题

6.苏联解体,只是几个小国家分出去了,为什么会落后了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如何?以及社会的次序如何?比如犯罪的情况?等

俄国石油价格下跌-俄国石油价格下跌原因

远不如苏联啊。苏联GDP最高的时候达到美国40%,现在有没有10%。刚解体那阵子,听几个美国专家说用休克疗法,就是全盘私有化。国有企业都已很便宜的价格被外国公司收购,而且都是核心领域的。或者被靠有关系有背景的寡头收购。所以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产业调整都是不可能的。外国公司控制的企业,永远是给别人打工。寡头控制的企业,永远靠垄断赚钱,而不是技术革新。

好像前阵子俄罗斯经济才恢复到苏联解体时期。他们整个国家浪费了20年!!!!

前一阵子,石油价格大涨,俄罗斯赚了一笔。现在石油价格回落,他又不行了。现在对外贸易一直靠卖石油天然气还有支撑。产业结构别说欧美,连中国都不如。农业也没有太大改观,原来苏联简直是在掠夺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农产品来支援俄罗斯发展。其他加盟共和国农产品价格非常低,而且必须种植,得利的就是俄罗斯。现在就不行了。很多中国农民去俄罗斯买地种菜就赚了不少。

至于社会秩序。苏联时期有点白色恐怖的意思,但肯定没有传说中那么恐怖。秘密警察天天抓人这种事情,根本不合逻辑,都是美国的政治宣传。要不早就造反了,怎么会忍到解体。但秘密警察没了,现在俄罗斯黑帮可就猖獗了。很多寡头都是黑道起家,靠抢骗或者强买强卖获得的第一桶金。

叶利钦时期社会很不稳定,经济又太差,根本不敢对景荣寡头开刀。而且他们那时外国专家对政府经济政策影响也太大了,简直言听计从。时期,社会稳定了不少,终于想寡头下手了。

等俄罗斯清除了寡头,外国势力,和国内腐败这几个顽疾。相信靠着斯拉夫人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俄罗斯的地大物博,他们会回到超级大国的地位的。

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谁来说下全过程 详细点

俄罗斯金融危机

内容提要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的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的起因、政府应对政策、后果。指出根本原因是俄本身经济虚弱;具体诱因则略有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引起的;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其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由三次金融大风波构成的金融危机。其特点是,金融大波动的间隔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最终导致两届政府的垮台,甚至波及全球,产生全球效应。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次金融大风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拮据,一直靠出、举借内外债支撑。但具体诱因,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大波动主要是外来的,由东亚金融危机波及之故,第二、三次则主要是俄政府的政策失误,引起对政府的不信任所致,国际金融炒家染指俄金融市场也是产生全球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本来,俄罗斯自1992年初推行“休克疗法”改革后到1996年生产连续下降,到1997年才出现止跌回升,但升幅很少,只0.8%。俄于1996年起对外资开放,人们看好俄金融市场,纷纷投资股市和债市,因股价上升潜力大,回报率高。俄股票面值定得很低,平均只值50美分到4~5美元之间,股票回报率平均高达1倍以上;国债的回报率也在20%以上,而且80%是3~4个月的短期国债,兑现快。1997年是俄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俄从1991年起一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其中1997年即达100多亿美元。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来得快,走得也快,这就埋下了隐患。1997年10月间,外资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国债交易额。

1997年7月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俄金融市场的影响还不大,因8~9月间还有大量外资涌入。及至10月韩国大爆发金融危机立即对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在俄金融市场中韩资占有一定比重。韩本国发生金融危机,韩资急忙大量撤走,以救其本国之急,其他外国投资者也纷纷跟进,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债市和汇市,后者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这次大波动的诱因则主要是国内的“信任危机”引起的。这次至少抽走资金140亿美元。具体原因主要是3条。

一是,长达月余的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政局的不安。1997年3月23日总统出于政治考虑,突然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及解除其总理职务,引致政府、总统与杜马在新总理任命问题上的争斗。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导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少收税款30亿美元,使拮据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年轻,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和治国经验,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二是,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投资者的心理恐慌。其实,俄自1992年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由于政府采取发行国债、举借外债、拖延支付等所谓“软赤字”办法加以弥补,再加上偿付债息不包括在预算支出内,因此公布的财政赤字不高(除1994年赤字占GDP10.7%外,其余年份均在3%~4.6%之间)[2]民众不甚了解其实际严重程度(实际在8%~10%之间). 1998年大笔债务陆续到期,拖欠需要偿还,新政府要承担偿债任务,责任重大,才公布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情况。俄罗斯生产一直下降,财政收入基础越来越小;再加上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引致企业税务过重,因此逃税现象十分普遍,几乎一半单位偷、漏税;拖欠工资额不断增加,1998年上半年又增200亿卢布,总数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下降,使俄少收入50亿~70亿美元。俄为支撑经济生活运转,不得不大量借新债还旧债,而且要借更多新债。除还内债外,还要弥补财政缺口,于是债务越滚越多,形成债务金字塔。到基里延科接任总理时,俄内债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达4500亿卢布), 外债达1300亿美元。1998年预算中偿旧债和补赤字加在一起,占国家开支的58%。当时财长承认,今年至少需再借100~150亿美元才能渡过难关。

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引起这次金融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有28%的股票售予外商。可俄国家杜马又专门通过关于该公司股票处置法,规定外资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份额不得超过25%。这样一来,引起外资对俄政府的不信任,纷纷抛售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下跌40%,别的股票也跟着下跌25%~40%。受此影响,国债价格急剧下滑,收益率被迫由50%上升至80%,更加重了政府还债的负担。美元兑卢布的汇率上升到1∶6.2010~6.2030,超过俄央行规定的最高限额6.1850。而且,这次私有化政策变动已影响后续私有化的推行。最明显的例子是俄罗斯石油公司拟出售75%股份而无人问津。当然,这也与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暴跌、人们不看好石油生产有关。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基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央行将贴现率由5月19日的30%不断上调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提高了4倍。6月4日起曾降至60%,但不久又上调至110%。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00亿美元减少到150亿美元。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俄从1993年到1998年5月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但代价很大。据报道,财政从市场每筹1卢布资金就要花费12卢布的代价,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的利息一般无如此之高,故而俄于1996年11月起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已筹得约45亿美元,1998年拟再发行60亿欧洲债券。1998年7月13日又从IMF为首的西方大国金融机构借到226个亿美元的贷款。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以缓解还债高峰。俄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不算高,还未超过GDP的44%。其主要问题是还债集中,短期债务缺乏偿债能力,当时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借期不到一年的短债,近三年间将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由于3~4月间的政府危机,增加了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购买国债大量减少。1998年4月俄发行国债不到200亿卢布,而当月还本付息高达367亿卢布,借新债已抵不上还旧债,财政更加紧张。当时测算,1998年下半年内每月需归还310亿卢布,如新的国债乏人购买,税收又困难,则还债额要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因此必须改变还债的期限结构,用借长期新债来归还短期旧债,以错开还债高峰。IMF原承诺年内将分3期先提供148亿美元,无疑对俄推迟还债高峰起一定作用。原以为,俄这次金融危机由于IMF和西方大国出手支援可能得以缓解,至少能稳定半年。殊不料,不到一个月,于8月中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而且导致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垮台。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基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导致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叶利钦再次临阵换马,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8月1日基政府推出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投资者对其能否产生预期效果,信心不足。因社会经济形势已相当严峻,政府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反映在债券上外资不愿购买俄有价证券,相反还抛售手中的证券。俄报称为“黑色星期一”的8月10日那天,世界证券市场上,原苏联欠外国商业银行的旧债券的价格跌至面值的36%,俄新发行的欧洲债券只值一半。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激增至100%。俄政府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将7月13日从IMF得到的48亿美元贷款中拨出10亿美元用于清偿,余下38亿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原以为当天付出的53亿卢布中会有一部分再购债券而回笼。殊不知,债民不但未购新债券,还将大部分清偿款用于购进美元,其余则或撤出市场,或留在手中以待时机。第二天(8月13日)国际大炒家索罗斯在报刊上公然敦促俄政府卢布贬值15%~25%。当天,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计算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大跌,跌到仅及年初的26%, 跌掉74%。若干外资银行预期卢布贬值,纷纷要求俄银行提前还贷。在这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和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都宣布降低对俄外债以及俄主要银行和大工业集团的信誉评估等级。同时,7月份税收只征收到120亿卢布,而执行预算每月不少于200亿卢布,缺口很大。在这些内外压力下,政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眼看国债券又将陆续到期,年底前政府需偿还内外债240亿美元,而当时外汇储备仅为170亿美元,不够还债,更难以干预外汇市场。政府在此内外交困形势下,就贸然决定,于8月17日推出了三项强硬的应急措施,即: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调低卢布汇率的上限到9.5∶1。这实际上是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由6.295贬至9.5,贬值50%以上,市场有此预期,以后卢布汇率必然大跌,10天内跌到20~21∶1,将稳定了3年多的卢布汇率一下冲垮了。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将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价值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转换成3、4、5年期限的中期国债。在转换结束前,国债市场暂停交易。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立即引起舆论大哗,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干脆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老百姓挤提卢布以兑进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际文传电讯社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已跌至159.2亿美元,比年初的1033.56亿美元,下跌85%,后来干脆停业,变成一文不值。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这次金融大风波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首先,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转型以来的最高。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下降5%,工业--5.2%,农业--10%,外贸--16.1%.

其次,大批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由于普里马科夫出任总理,组成中左政府,金融7巨头与政治关系基本被割断,势力大为削弱。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的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配角可撼动全球经济,引发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俄罗斯当然也在其中。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9月上旬短短两周内,巴西也出现外资撤走140亿美元、外汇存底从700亿美元减到500亿美元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在俄8月17日那次汇市大跌、股市崩盘、国债停市中遭到了巨大损失。这是造成全球效应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现已获悉,外国投资者在俄那次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现已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合并的可能。现行的对冲基金借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由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形成连锁反应。

三是,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迄今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如法兰克福股市上的DAX比价曾一度下跌3%;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2%;苏黎世股市下跌1.6%,等等。

俄罗斯金融危机把俄罗斯经济推向深渊,1998年经济下降已成定局,估计1999年经济还将下降。这是坏事,但这也可能促使俄转变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抛弃货币主义一套作法,成为俄绝处逢生的转机。从普里马科夫3个多月来的作为看,只要以后政局稳定,是有可能出现转机的。

内容如下:1998年8月,俄罗斯媒体中"Default"这个外来词成为当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但卢布对美元比价暴跌,居民储蓄大幅缩水,也实际上摧毁了整个俄罗斯脆弱的金融体系。

俄罗斯前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杜比宁回忆说,1997年10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连续10个月,俄罗斯为生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国家大量发行国家债券,向市场投放大量外汇,结果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存底急剧减少。

这样,俄罗斯政府就面临两难选择:或者继续维持"货币走廊"的汇率浮动政策,或者支持债券市场。俄罗斯政府最后选择了前者,但金融局势并没有好转,卢布开始大幅度贬值。当时俄罗斯有一家很著名的银行,叫做SBS农业银行,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收购外汇,一天之内俄罗斯居民仅在SBS银行就抛出了5千万美元的卢布。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说,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笔购买5美元的业务: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在领到退休金后,马上跑到银行,把微薄的退休金换成了美元。

杜比宁认为,如果不是当年居民大面积的挤兑风潮,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不会如此深重。他说,当时很多人有种幻觉,似乎卢布贬值和金融危机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卢布急剧贬值的时候,没有人会购买新的国家债券,这样为了弥补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只能从中央银行以贷款方式拿到钱。再往下就是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五位数,发行货币的票面价值以"万"为单位,很类似今日的津巴布韦。

据中央银行数字,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量为110亿美元,资本流出的结果是俄罗斯无力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于是迫不得已宣布卢布贬值。当年在俄罗斯财政部负责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阿列克谢·库德林说,俄罗斯当时没有采取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政策,因为俄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上,希望能够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支持,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出售援助过波兰。但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失算了。

还在俄罗斯政府宣布破产前,在98年8月初,联邦政府召集俄罗斯银行和金融界人士开会,当时的总理基里延科、政府高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列席。政府官员们见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令银行和金融界巨头们也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说,中央银行在7月份时曾建议将所有国家债券兑换成美元,而只有不超过10%的赵券持有人对此表示同意。

当联邦政府和国家银行开始同信贷机构开始谈判后,闻风而动的金融界陷入恐慌,一时间政府和银行算不清楚谁到底欠谁的钱,欠钱的数额是多少。俄罗斯政府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政府无力偿还如此数量的国家债券。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债务重组,但是债务重组的对象只有两家银行,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因为这二者手持的国家债券数量综合超过总数量的50%。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期偿还。但是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信贷机构的一致反对,他们要求所有的债权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最初代表俄罗斯政府和债券持有者进行谈判的是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后来是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等到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开始主持谈判后,谈判才取得了进展。卡西亚诺夫曾成功地将伦敦俱乐部债务重组,他担任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后,将债权人分为两组,一组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另一组以J.P.摩根公司为代表。

谈判进程异常艰苦,债权人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俄罗斯政府最后逐一说服了债权人接受俄罗斯的债务重组方案。债权人最终还是承担了一部分损失,凡是持有年收入17%卢布债券的公司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不超过10%,同样在八月初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为30-70%的债券)的债权人将获得的外汇折算收益率为3-4%。最后的结果是,平均算下来,原来进入债券市场,希望获得50%回报率的投资人只回收了7-8%的卢布盈余,个别投资人进入市场时计算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60%,但结果只回收了卢布结算的票面价值的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银行收到国家债券的高额回报诱惑,于是纷纷向西方银行贷款,用外汇贷款大笔购进国家债券。所以很多银行在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债券后,这些银行不但资金短缺,同样也无力偿还西方银行的贷款。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俄罗斯大型银行必须购买俄罗斯国家债券,购买额不得少于5000亿旧卢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周,俄罗斯储蓄银行动用巨资购进国家债券,这笔资金相当于银行吸收的所有储蓄存款总额。

杜比宁说,如果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被摧毁,那么此前脆弱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随之被摧毁。当储户们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队,纷纷要求提款时,只有阿尔法银行一家动用股东们的资金,满足储户们的提款要求,而其他银行纷纷宣布倒闭,实际上没有完成对储户的商业承诺。

在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是此后历届俄罗斯政府***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

国际油价触及天花板,石油市场为何如此动荡?

国际油价能够触及天花板,这是因为石油市场非常动荡,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只有世界和平石油市场才能稳定。

一、石油市场为何如此动荡

在石油输出组织可以发现与俄国等多格产生了减产协议,主要是因为政治方面出现了原因,国际油价也会上涨,不会出现暴跌的情况。原产地不给予供给油价就会一直上涨,所以石油市场如此动荡也是因为多国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协议之间的威胁。可以发现俄国它的石油价格出现全面爆发,为了挽救油价他们也是开始减产,但是现在的油价会越来越高,每天的石油产量会降低,但是出售率会比较低,向外国输送的石油也会减少。石油市场的未来走势可能会出现悲观的情况,如果价格出现了上涨,石油市场前景发展更为严峻,因为对石油的需求增多,但是石油提供量会变少,每一个季度都会出现这种状况,现在的油价上涨也是一个麻烦。

二、国际局势动荡

在需求大幅度上涨的时候,油价却一直上涨,这也说明国际油价会出现下跌的情况,但是形势比较严峻,现在出现了全国经济变低的情况。资本主义市场也在动荡着,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石油的价格就出现了很多不定因素,现在的石油市场动荡将会愈演愈烈。现在的形势也比较复杂,所以导致国际油价出现变化,而且有广泛的影响,经济受到了冲击,还可能出现财政风险影响多方面的局势,石油主要依赖于俄罗斯,所以这对很多国家都是一个打击,出口率也会受到影响。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逃离石油市场,所以会出现油价下跌,并且低位进一步降低,全球的政策原因也会影响,所以得重新评估。

沙特与俄国谈崩,引发石油战,为何有人说对中国不全是利好?

短期来看或许兔子国家能收割一波中东的廉价石油,可是长期来说,一旦沙特在这次博弈中失败,那么兔子国家的能源只能靠俄罗斯或者是美国,这样的情形当然会对兔子的工业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别看现在沙特喊得最厉害,降得价格很有点狠,但是并不是全球最低的石油价格,美国的石油可比沙特的还要便宜,要不是离美国太远了,或许兔子已经去进口美国的石油了。

都知道沙特和俄罗斯因为石油的产量问题谈崩了而引发了此次的石油价格争端,可是并没有人去思考这到底是是不是沙特的主观行动,还是被美国逼上了梁山。因为只要仔细想想,沙特和这些能源大国打石油战,那必然是惨败的结局,可是沙特仍然孜孜不倦地降低石油价格,不得不让人怀疑它的深层价值。

俄罗斯按理来说现在就只有和能源的财政输入,现在石油价格大跌对俄罗斯很不利,可是俄罗斯态度很强硬,毕竟人家军事实力在那摆着,你敢降的太过分不让我活,那咱就都别卖石油了,掀桌子吧。虽然之前有人猜测是伊朗炸了沙特的油田,可是现在想想,或许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就算现在石油价格比水还便宜,可是面临着过海湾地区被炸的风险,除了兔子谁还敢大张旗鼓的去买油?

沙特是绝对撑不下去的,而世界其他两大产油国,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美国 ,一旦沙特国家破产,很有可能就落入了美国政府的掌中,这下全球石油基本上都被他们掌握,对于兔子来说肯定很难受,不管向着哪一个,总有另一个不满意。美国不可能和兔子和平共处,而俄罗斯也打着算盘想接兔子之手恢复元气,一旦能源进口被俄罗斯掌握,这下就不得不和俄罗斯绑在同一条船上了,对于兔子来说咋选都不是正确答案。

求解 为什么苏联的粮食问题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而且往往出口对象都是远离苏联粮产区的,所以与其花大力气运到其他地方出口,不如直接就进买了然后出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苏联解体,只是几个小国家分出去了,为什么会落后了

其实你错了,最大的区别是政治制度,苏联虽然腐败,但在科技上却有着世界第二的实力,甚至世界第一,苏联解体后,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做什么事情也不能集中力量,所以很多方面都落后了。其次就是资源,由于联盟分裂了,原先可以互相使用的资源现在使用不了。最后一点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也很腐败,所以就落后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